時光倒流60年 走入鞍山旮旯墟體驗礦工生活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7/04/06 15:53

最後更新: 2017/04/12 15:05

分享:

分享:

鞍山探索館會址為信義會恩光堂,屬法定歷史建築物。参加者可在前方空地,體驗礦村昔日兒時玩意。 (曾有為攝)

時光倒流至五六十年代,昔日的馬鞍山石礦場盛產出口至日本的鐵礦,當時山頭間塵土飛揚的興盛礦業年代,衍生了熱鬧的礦村生活。鞍山旮旯墟將於現今樹木茂盛的馬鞍山村(昔日礦村位置)進行,重新呈現40年前的鐵礦生活。

工作坊中,會示範昔日採鐵沙過程。後方是一座模擬礦洞的裝置。 (曾有為攝)

馬鞍山村位於山腰,群山環繞,山間樹木茂盛,很難想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這片樹木稀少的山頭上,馬鞍山礦場沙塵滾滾,盛產着本地鐵礦。

不管是山野之間礦場如火如荼的採礦工程,還是因採礦業興盛而衍生出礦村所帶來的熱鬧氣氛,都是馬鞍山珍貴的歷史片段--馬鞍山鐵礦場曾經是全港最大的商業開採礦場,主要出產鐵礦,全盛時期每年的鐵沙產量有40萬噸,當時有3,000多名礦工,還有他們居於礦村中的家眷,這片山頭曾有過萬人居住。

可是,從盛期的五十年代至礦場結業的七十年代,這片光景只維持了三四十年。

現存的礦洞遺址之一「204ML」,洞口已被封。 (曾有為攝)

昔日的「204ML」礦洞口。 (鞍山探索館提供)

走訪240ML

鞍山探索館導賞員Kelly領我們來到現存其中一個保存完好的礦洞口遺址「240ML」,一邊讓我們在礦洞口附近,用磁石吸攝地上含有鐵礦成分的礦石,感受地上滿布礦石的情況,一邊走近已封閉的洞口前,細心解釋礦場的結構分布。

山較高的位置,以及山腰周圍,設有數個礦洞遺址,例如『240ML』、『192ML』、『110ML』等,當中的數字代表洞口位置的海拔高度。

位於最低位置的『110ML』洞口,曾設有路軌及一輛電動火車,當年礦工們就是把一卡卡礦石從礦洞運出,到選礦廠作篩選,而選礦廠也接近碼頭,方便把鐵礦以海路運往日本。

鞍山旮旯墟的工作坊之一,模擬昔日採鐵沙的過程。山上的石頭不會百分百含鐵成分,於是利用磁石,吸出成份較純的黑色鐵沙。 (曾有為攝)

Kelly表示,其實於山的最高位置,是當年的露天採礦場。露天開採是最早期的採礦方式。

礙於技術問題,早期以露天開採方式所得的鐵礦,質與量也不大理想。直到馬鞍山的礦業與日本連繫上,採礦的情況才開始標青起來。

戰後的日子,日本人與中國台山人開設了大公洋行,並簽訂合約,以承包制方式,接管了礦場,更訂明把採自馬鞍山礦場的鐵礦,均輸出日本。

這次合作,引入了很多日本先進的採礦技術及器材,例如地下開採系統、挖掘礦洞技術等,大大增強所採鐵礦的質量;而第一條礦洞隧道則於1953年開始使用。

昔日的礦工生活。 (鞍山探索館提供)

Kelly解釋,當時的採礦牌照為期50年,牌照本身到期年份是1981年,但那時候牌照未到期,卻因考慮了與其他國家的競爭、成本問題,礦場最後也於1976年結業,倒閉之時,其實還未把山間的鐵礦掘清。

礦工的後代

鞍山探索館於2015年成立,會址位於屬三級歷史建築的信義會恩光堂,連同附近的信義學校、兩所幼稚園、教師宿舍等5個建築群,也是三級歷史建築,而礦洞等多處礦場遺址則是二級歷史建築,游走其中,能感受昔日礦村的濃濃社區氣息。

天主堂是馬鞍山村中重要歷史建築之一。 (曾有為攝)

鞍山探索館項目發展助理計劃主任郭天浩表示,今次鞍山旮旯墟將會以不同種類的活動,把昔日礦村熱鬧的境況逐一呈現,更希望喚起大眾對礦村保育的關注。

今次將會有兩位礦工後代參與,示範鄉村美食,其中一位就是數十年前首名在礦村出生的嬰兒廣叔,他現時已六七十歲,以這獨特的身份重遊舊地,還會示範自製豆腐花,因他年輕時也會到沙田賣豆腐花。另一位則是信義學校的舊生秋蓮,她則會示範製作茶粿。

活動還包括礦工體驗、市集、礦村兒時玩意、即興劇場等,希望把當日礦村文化、熱鬧村民生活逐一追溯與重現。

礦工當年也要「打卡」,以紅綠色工牌作上班、下班記認。工作坊中,Kelly複製了一張牌,示範「打卡」情況。 (曾有為攝)

把汽水蓋壓扁,穿入棉繩,成為另一種昔日礦村流行的玩意。(曾有為攝)

鞍山旮旯墟

日期:4月22日

地點:馬鞍山村上村35號鞍山探索館

免費入場(工作坊需另購門票)

【其他熱話】鄭丹瑞:知書失禮

【其他熱話】80後巴士美女車神出發 開心分享蝦碌事【有片】

【其他熱話】IQ高EQ低人際關係差 資優兒童非常特徵【有片】